2025年5月28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口腔楼一楼会议室内洋溢着浓厚的中外文化交流氛围,202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员“中文+职业技能(中医)”培训班结业典礼在此隆重举行。市政协副主席、校长张祎捷教授,三附院院长杨常青教授等嘉宾出席,与来自多国的学员、教师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典礼伊始,一部精心制作的专题片将全场带入回忆。视频以国际学生视角记录了近一年的学习生活:从初学汉语时的生涩到能用中文诵读优美诗篇;从首次触摸针灸铜人的紧张到熟练定位“合谷穴”“足三里”的自信;从体验五禽戏的虎扑鹿奔到学习推拿按摩的专注……镜头中,学员们在中医实训室、汉语课堂、文化实践活动中挥洒汗水的身影,引发阵阵掌声。
张祎捷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的战略意义。她指出,作为国家“职教出海”计划的重要参与者,漯河医专以“懂中文、精技术、通文化”为培养目标,构建了“语言筑基、技能赋能、文化浸润”的三维教学模式。“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中医康复技术,更在阴阳五行、治未病等哲学智慧中领悟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她寄语学员:“愿你们以汉语为桥,做智慧的摆渡人、友谊的筑桥者、创新的播种者,让世界听见真实的中国故事!”

中文教师代表黄欢与中医教师代表滕占理分别发言,回顾了教学中的跨文化互动。黄欢以“语言为桥,文明共生”为主题,分享了教学中的暖心故事;滕占理则分享了学员们在针灸、推拿实践中从“紧张”到“自信”的转变。
俄罗斯籍留学生代表齐沐含用流利的中文发表感言:“中医教会我们‘天人合一’的智慧,推拿时的每一次发力、艾灸时的每一缕轻烟,都在提醒我们尊重生命与自然的平衡。中医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命哲学,我们将带着这份智慧回国传播。”她的发言引发了在场学员的共鸣。随后,来自摩洛哥的齐亚德以清澈嗓音献唱《如愿》,歌词中“山河无恙,烟火寻常”的愿景与中医“调和致中”的理念相映成趣;孟加拉国留学生曹致远则以一首《逐光》诠释追求理想的执着,歌声中饱含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感恩。

典礼尾声,张祎捷为7名优秀学员代表颁发证书,全体中外师生合影留念。
作为学校“职教出海”项目的重要一环,此次培训不仅深化了国际学员对中医文化的理解,更搭建起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注入新活力。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为“一带一路”健康事业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
